close

  □關鍵字行銷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張靜/文圖
  七年融資前,一個偶然的機遇讓他和濟源結下不解情緣,憑著一輛30元買來的破舊自行車,幾塊地毯樣板,他在濟源賺下了第一桶金。七年後,他從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零售店到如今已擁有200多平方米的專業家居建材展廳,外地人的他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。
  他是馬昭,用滿腔的熱情詮釋對家關鍵字排名的嚮往和熱愛,在品讀人生酸甜苦辣和收穫成熟與堅強的同時,濟源城市也用她寬大的臂膀接納了這位渴望在她懷抱棲息發展的人。他說,濟源成就了他的今天,他也要盡其微薄之力來回饋濟源人民。
  【淵源】
  一筆意外生意決室內設計心留在濟源
  1998年,剛滿17歲的馬昭離開滎陽老家到湖北打工,年齡尚小外加經驗不足,從事的多個行業屢屢以失敗而告終。但卻因為他的憨厚和熱心腸,和做地毯生意的貸款鄰居成為好朋友。這個朋友不但傳授給他許多關於地毯的“生意經”,也成為馬昭在濟源創業的重要合作伙伴。
 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昭來到了濟源,臨行前一晚,他將好友送至火車站後發現附近有幾家小賓館,抱著試一試的態度,他踏入了賓館大門,詢問老闆是否需要鋪裝地毯。正是這次大膽的嘗試奠定了他決心留在濟源發展的堅實基礎。
  在馬昭快將此事淡忘的時候,忽然有天接到了賓館老闆的電話,“不是說給我們鋪地毯,怎麼這麼多天沒音信?”接到電話的馬昭喜出望外,打電話到湖北寄來地毯樣品,自己也第一時間趕到了濟源。
  沒有資金、沒有住處、沒有交通工具,馬昭花了30元從舊貨市場買來一輛破舊自行車,怕面子掛不住,就把自行車停在離賓館還有兩百米的地方,自己徒步走過去。就這樣,一個背包、一把卷尺、一輛破自行車、幾塊地毯樣品,在濟源的第一筆地毯生意就這樣順利地完成。瞭解濟源市場地毯資源的稀缺後,馬昭決心留在濟源創業。
  【發展】
  辛苦工作 圓最初夢想
  因為活兒幹得好,賓館老闆便開始為馬昭介紹生意,後來他便開始盤算能夠開個屬於自己的小門店,但是一年5000元的房租對他來說卻是筆不小的費用。“記得去商業城的一家賓館鋪地毯,一個人騎著自行車,趴在地上鋪了一天,累得都站不起來。”最後他一算掙了170元,高興地嘴都合不住,“可是快半個月的房租啊!”當年的情景馬昭至今仍記憶猶新。
  2006年,濟源一家大型休閑會所開業,馬昭第一次成功拿下一項較大工程。隨後又承接了幾家快捷酒店的地毯鋪裝,他的生意逐漸紅火起來。如今濟源市場多家快捷酒店、高檔賓館的地毯鋪裝的都是馬昭的“華德地毯”。
  萬事開頭難,創業之初馬昭可謂吃盡了苦頭。“那時候最羡慕的就是有房子的人。”作為一名外地人,最嚮往的就是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落腳之地,買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成為一個奢侈的願望。
  最初開店的時候沒有地方住,馬昭就和妻子在南街租了一間民房,由於沒有多餘的錢買床,每天就打地鋪睡在地上,後來為了省租住的錢,乾脆住到了店里。
  做地毯生意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,請不起工人所有活兒都要自己親自乾,“給別人鋪地毯的時候經常是跪在地上,有時候一跪就是一天”。
  生意越做越大,先前20平方米的小門店逐漸發展成為西關建材城100多平方米的地毯專賣店;如今在中原國際商貿城,他擁有了一間200平方米的家居建材展廳,不僅從事專業地毯銷售,還經營知名品牌地板、壁紙等,成為一站式家居品牌專營店。
  【感動】
  一幫濟源“哥們兒”是他最大收穫
  創業的路途即便再辛苦,但馬昭的內心依舊是欣慰的,正是由於他的朴實和善良,讓他在濟源結交了一幫要好的兄弟。每逢佳節倍思親,剛來濟源的時候,八月十五過中秋,在外地的馬昭格外懷念家鄉,好哥們兒大齊得知他的心事後,在八月十六當天特意送來了一箱滎陽石榴,感動得馬昭唏噓不已。
  “買房子裝修的時候沒地兒住,朋友就把自己家裡的房子讓給我住,地毯生意好了,沒地方放,朋友又把自己的倉庫騰了地兒給我用。”馬昭說,無論自己遇到了什麼困難,濟源的這幫好朋友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。
  後來他跨領域經營茶樓缺乏經驗,馬昭背後的“智囊團”又開始“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”一句句關心的問候,一次次真誠的出謀劃策,馬昭在濟源不僅收穫了事業,也收穫了真摯的友情。
  【感恩】
  熱心公益 回報追夢和感恩之地
  建材生意越做越好,但重視孝道和愛好茶藝的馬昭一直夢想擁有自己的茶社,閑暇時刻能夠靜靜享受生活的美好。不久前,他終於完成了這個夢想,接手了濟源市尚熙酒店的茶藝休閑中心。“沒事的時候帶著家中的老人來喝個茶、做個足浴,學會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品味健康的生活。”馬昭說。
  熱心腸的馬昭平日熱心公益,得知東方今報發起暖冬行動,關愛山區留守兒童,他二話不說第一時間獻出了自己的愛心,他說:“留在濟源挺好的,是濟源人民成就了我的今天,我更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回饋濟源人民!”
  記者手記
  對馬昭的第一印象就是“憨厚老實”,圓圓的臉龐笑容可掬,待人接物總那麼和藹可親。我們瞭解到的只是他創業經歷的一小部分,在外創業付出的努力遠比講出來的要多得多。
  隨著社會發展,不少像馬昭一樣的外地人紛紛擁入濟源,成為濟源的一分子,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,在玉川大地不分晝夜地辛勤耕耘,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“是濟源成就了我的今天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30icrr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